2023-11-14 09:28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基于三季度業績同比下滑,資生堂下調全年業績預期,除日本市場外,預測其余海外市場全年業績較調整前均下滑。此次調整后,預計2023年的凈銷售額為980億日元,同比下降8.2%...
日系美妝在中國市場將何去何從。
11月13日,“資生堂紅腰子價格跳水”話題登上熱搜。據北京商報報道,有消費者吐槽幾年前在代購手中50mL的紅腰子價格為600多元,如今沃爾瑪120ml才598元,李佳琦直播間50ml如今也才370元。資生堂部分產品價格的大跳水讓自己手中的產品不香了,雖然降價是好事兒,但卻有種越降價越不想買的沖動。
不僅僅是上了熱搜,13日當天,資生堂(4911.T)股價跌超14%,創六年來新低。股價新低的背后是三季度業績的大幅下滑,此前披露的三季報顯示,三季度資生堂凈銷售額為228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0億元),同比下滑15.3%;核心經營利潤為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億元),同比下滑53%。
由于三季度業績的下滑,抵消上半年增長,前三季度資生堂凈銷售額為722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7億元),同比下滑5.3%;核心經營利潤為368.2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同比增長1.6%。歸母凈利潤為205.1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同比下滑29.4%。財報指出,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的變動則反映了減值損失、結構改革成本和業務損失等非經常性項目的影響。個人護理產品生產業務轉移產生的費用,以及大阪兩家工廠合并的減值損失,超過了核心營業利潤的增長。
基于三季度業績同比下滑,資生堂下調全年業績預期,除日本市場外,預測其余海外市場全年業績較調整前均下滑。此次調整后,預計2023年的凈銷售額為980億日元,同比下降8.2%,此前預計為1000億日元;核心營業利潤為350億日元,同比下降31.8%,此前預計為600億日元;凈利潤為180億日元,同比下降47.4%,此前預計為280億日元。
第三季度業績
全年預測
三季度資生堂中國市場遇冷
2021年,資生堂集團為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推出中長期戰略,實施了根本性的轉型改革,通過專注于皮膚美容領域、重組業務組合以提高盈利能力(尤其是在美洲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
2023年2月,在疫情恢復后,資生堂集團又推出了新的中期戰略,計劃通過積極投資和結構改革實現盈利,計劃到2025年實現核心營業利潤率達12%、到2027年實現15%的目標。
財報指出,今年是資生堂集團實施新戰略的第一年,正努力通過投資戰略營銷來增強品牌資產,使銷售額增長超過市場增長,并提升集團在各地區的市場份額。
分地區來看,日本經濟正繼續從疫情中復蘇,戶外活動也逐步增多,入境旅游消費不斷回升,但由于生活成本有所上升,資生堂集團在日本本土市場的消費者仍保持謹慎消費。
而資生堂海外化妝品市場的復蘇趨勢因地而異,其中中國市場第三季度再次退居成為第二大市場。
資生堂成立于1872年成立,目前業務遍布全球約120個國家及地區。1981年,資生堂作為首家國際化妝品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立足中國40余年,資生堂中國已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美妝公司,并于2017年成為集團最大的海外市場。資生堂在中國運營26個品牌(含跨境電商),產品覆蓋護膚、彩妝、美容儀器及香水。2017年,資生堂中國成為集團最大海外市場。
今年第三季度,資生堂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比下滑9%,抵消掉二季度同比20%的增長,前三季度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4%。
各區域季度業績變化
就凈銷售額來看,前三季度中國市場是資生堂最大的海外市場,占比24.7%,僅次于占比26.5%的日本本土市場。今年上半年,受“618”推動,資生堂中國市場強勁反彈,尤其是資生堂和肌膚之鑰兩個品牌表現強勁,中國市場超越了日本本土,成為資生堂最大且增長強勁的市場。
對于中國市場第三季度的遇冷,財報指出,一方面由于消費疲軟,另一方面日本在宣布核廢水排海后,中國消費者減少購買資生堂產品,導致第三季度凈銷售額同比下降,電子商務渠道的凈銷售額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
財報還指出,在日本宣布核廢水排海后,中國市場整體營銷活動受到限制,例如8月KOL帶貨和新產品營銷活動等暫停。
其他地區的業績方面,韓國和中國海南島的免稅零售市場繼續疲軟,主要是由于監管收緊導致零售商庫存調整。在其他地區,歐洲、美洲的化妝品市場各個類別都出現了強勁增長。
旅游零售市場方面,財報指出表示,韓國的庫存有望在今年底前正常化;海南島正在進行零售商庫存調整,預計將在2024年第一季度末正常化,旅游活動恢復后市場正在常態化運作。
一直以來,美妝行業公司的營銷費占比普遍較高。資生堂集團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及管理費用同比增長3.7個百分點至69.4%。其中,占比最大的營銷投資費用同比增長2.3個百分點至25.1%;品牌發展費用下降1.2個百分點至3.8%。
銷售管理費用
日系美妝在華面臨國貨品牌崛起
資生堂在11月10日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中指出,中國業務方面,資生堂正從由大規模促銷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向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重點關注品牌價值和針對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營銷傳播。
對于中國市場環境的變化,資生堂表示,預計到明年一季度末將恢復正常,資生堂將密切關注市場變化迅速應對。當前中國市場消費兩極分化,變得更加重視功能性和功效。此外,消費模式的變化導致消費者在大促期間減少了“囤貨”。與此同時,中國3至5線城市中產階級人口增加帶來了貿易增長,日本、韓國和海南島旅游也全面恢復。
針對中國市場,資生堂表示,未來依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將加快業務轉型,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盈利。例如在品牌組合和營銷活動方面,關注渠道盈利能力和SKU合理化;運營改革方面,減少庫存,推動本地化、減少外包費用等。
11月13日,凱度消費指數大中華區總經理虞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日系美妝近年來遇冷,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市場美妝市場目前相對還未完全恢復,消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中國國貨品牌的崛起和快速成長。此外,日系品牌近期還受到福島事件的影響,但“核廢水”對于日系美妝品牌是個黑天鵝事件。
除了日本美妝品牌在中國市場遇冷外,韓國美妝企業在中國的日子“也不好過”。
據愛茉莉太平洋集團10月31日發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季度集團銷售額為9633億韓元,同比下滑5.7%;營業利潤為288億韓元,同比下滑12.7%。其中,中國市場下滑雙位數。
對于韓國美妝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業績下滑,虞堅表示,長期來看,日韓品牌近年來變化較慢,沒有與時俱進。例如,韓國文化、韓系妝容這幾年對中國消費者的影響有所削弱,此前發達的韓國代購渠道也受疫情的沖擊面臨嚴重萎縮。
談及日韓美妝品牌未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虞堅表示,從根本上日韓品牌需要在產品和渠道上不斷升級,并制定本土化的策略,以適應消費復蘇背景下中國市場的“新現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