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 14:40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保費規模來看,上半年保費收入超過150億元的公司包括泰康人壽、中郵人壽、信泰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招商信諾人壽、農銀人壽、泰康養老、中信保誠人壽、利安人...
目前,已有60余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披露了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從保費收入來看,上述險企合計實現保費逾6500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6%,成為負債端的一抹亮色。從資產端來看,上述險企上半年綜合投資收益率水平難言樂觀,綜合投資收益率不足3%的公司占比約八成,投資方面仍承壓前行。從凈利潤情況來看,泰康人壽以65.3億元的凈利潤位居上述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上半年盈利榜榜首,但總體來看,上半年盈利和虧損的公司基本參半,部分中小險企的經營壓力依然較大。
保費穩步增長
截至8月9日,62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已經披露2023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上述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逾6500億元,同比增長16%。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多年低迷的人身險行業來說,這一增速數據著實亮眼。”
從保費規模來看,上半年保費收入超過150億元的公司包括泰康人壽、中郵人壽、信泰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招商信諾人壽、農銀人壽、泰康養老、中信保誠人壽、利安人壽、中意人壽、長城人壽。其中,泰康人壽是唯一一家上半年保費收入超千億元的非上市壽險公司。
從保費增長幅度來看,一些中小險企表現突出,如小康人壽、君龍人壽、匯豐人壽、國寶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信美相互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的同比增速均在100%以上。在上述62家公司中,保費負增長的公司占比不足20%,較去年同期明顯改善。
分析人士認為,上半年保費收入增長亮眼,除了行業基本面向好、代理人展業推進等因素,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換擋帶來的老產品“銷售熱”,是行業上半年保費收入高增的最大助推力。不過,產品利率大面積切換后,相關產品很可能進入銷售低谷期,對保費拉動的持續性仍充滿不確定性。
投資承壓前行
相比負債端的亮眼表現,投資端的成績則顯得相對平淡。上述人身險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布在1.3%至3.9%區間內,綜合投資收益率在3%以下的公司占比80%,綜合投資收益率在2%至3%區間的公司占比近50%。
“財務投資收益率基于利潤表計算得出,綜合投資收益率是在此基礎上,將資產負債表科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凈額考慮進來。”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分析,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浮虧和浮盈情況,不能體現在財務投資收益率上,而綜合投資收益率能予以體現。
今年上半年,權益市場較去年同期回暖,大部分保險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也較去年同期出現明顯改善。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的綜合投資收益率水平來看,保險公司在資產端仍將承壓前行,行業對于利差損風險的擔憂也仍將持續。
中小險企盈利難題待解
在凈利潤方面,上述62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上半年有33家盈利,29家虧損。盈利和虧損的公司基本參半。
在實現盈利的公司中,泰康人壽以65.3億元的凈利潤位居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盈利榜榜首,也是上述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唯一一家盈利在10億元級別以上的公司。
上半年凈利潤在1億元以上的公司包括中意人壽、工銀安盛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國壽養老、中宏人壽、交銀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剔除泰康人壽后,其余61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凈利潤合計則是虧損狀態。中郵人壽和渤海人壽凈虧損均在10億元以上。
人身險行業中的中小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改觀不大,盈利難題待解。
投資收益是關乎中小險企盈利狀況的一個重要變量。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中小險企的低定價、廣撒網策略,在保費上容易沖規模,但會帶來高負債成本和高渠道成本等問題,需要更高的投資收益來覆蓋相關成本。業內人士認為,中小險企需要嚴控成本,并從廣撒網、大量獲客轉向深耕客戶,通過專注細分市場、進行特色經營活下來,并謀求轉型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