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15:25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萬建發 朱培?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是技術擴散性最強、對先進制造業賦能作用最明顯的領域,政策大力支持、市場景氣度高、多方資本助力,在中長期內持續成為投...
最近有很多關于中國制造業的聲音,這是一場很有意義的討論。作為大國脊梁,制造業的戰略意義毋庸多言,因此許多人也表達出對中國制造業“高端上不去,低端轉移東南亞”的擔憂。
2020年先進制造業發展趨勢及投資展望
近日,中國建投研究院撰寫了一份名為《》的研究報告,從中長期視角分析全球和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環境,研判其趨勢變化和投資機會。
它清晰地描畫出全球制造業的格局圖譜,中國制造業的趨勢特征,也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一份產業觀察
說到底,制造業是一場國家間的較量,面對如今的國際局勢,這篇文章便很有參考價值,。
這份報告分為前后兩篇發出,前篇的《如何看待世界制造業變革與中國制造業的真實水平?》分析了全球與中國制造業的現實情況,今天的后篇將展示先進制造業中觀視角的細分領域與投資機會。
JIC投資觀察原創文章
作者:萬建發、朱培
本文4900字,閱讀時間預計12分鐘
先進制造業雖然涵蓋范疇較廣,其所指向的都是代表產業先進性、技術先進性、管理先進性的生產制造。目前先進制造業沒有一個廣為認可的分類標準。綜合產業特征和政策導向來看,根據國民經濟統計分類,通常認為以下8個制造業分行業較為符合“先進制造”的發展方向:
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醫藥制造業。
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制造、電子信息制造、醫藥醫療制造
鑒于先進制造涉及的門類過于龐大,從戰略重要性、市場容量、競爭結構、增加值變動、全要素生產率等維度,綜合篩選出等四個重點關注的行業,就其中的投資機會做概要分析。
01
高端裝備制造:
進口替代、自主創新、價值鏈上移
高端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戰略性陣地。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中的大部分細分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仍然處于中低端位置,尤其是關鍵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
但是,強大的制造業基礎、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巨大的內部市場需求和不斷的高科技人才供給,將促進我國在高端裝備在各領域逐漸實現量的積累和質的突破。
從未來趨勢看,我國將逐步改變世界高端裝備產業格局,重塑世界高端裝備產業鏈和價值鏈,崛起成為一支最重要的國際力量。高端裝備制造業可劃分為航空裝備制造、衛星制造與應用、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智能制造裝備五大領域。
未來的推動力量:
一是自主創新,通過舉國創新體制,進行核心技術突破、補齊短板,例如航空發動機、航天裝備、海工裝備等。
二是進口替代,通過強大國內市場需求,完善和提升產業鏈水平,例如大飛機產業鏈。
三是出口競爭,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在優勢領域提升產品競爭力,擴大全球市場份額,如工程機械裝備、軌交裝備等。
四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契機,在新興制造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搶占先機、縮小差距,如智能制造裝備等。
由于高端裝備制造是資本和技術雙重密集型行業,進入門檻高,技術投入強度大,資本回收周期長,戰略競爭意義大,因此總體上對一般投資機構而言機會并不多
。
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的盈利水平也相對偏弱。有些細分領域值得中長期關注:
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處于期望膨脹后的回落調整期,受汽車等傳統行業需求下滑的影響,2019年機器人行業觸底,2020年產能利用率回升,行業景氣度有望改善。行業長期發展立足三大驅動力: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推力”、人力成本高企倒逼機器換人的“拉力”、政策扶持的“催化力”。
因此,可以重點關注兩個方向:
一是工業機器人在非汽車行業應用的國產替代
。我國非汽車行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為33 臺/萬人,只有日本的15%,本體銷量結構中高端本體占比不足6%。考慮到未來幾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達到50-60 萬臺,國產本體的銷量將有可能占據整個市場的80%。重點關注下游應用覆蓋國產化加速替代領域(新能源汽車、汽車零部件、3C、食品飲料、新能源、倉儲物流等)。
二是服務機器人
。隨著技術進步,服務機器人將會融合5G、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時代紅利而進一步爆發。服務機器人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醫療、物流、農業、商業、民用等方面。AI和5G 技術在機器人中的應用,對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催化。
根據IFR的測算,到2030 年,預計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達1,028 億美元,約為智能手機市場的20%。其中服務機器人將達561 億美元,維持16% 的年復合增長率,并快于工業機器人的年復合增速。
02
汽車制造:
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
汽車行業具有消費群基數大、產業鏈條長、帶動力強、技術復雜度高等綜合特點,歷來是各國產業競爭的焦點。
汽車行業是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汽車也是第一大消費品,在全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占比在15%左右。
世界汽車產業競爭格局基本是德、美、日、法、韓等少數幾個國家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處于競爭優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也是汽車生產大國,但不是汽車產業強國,技術、品牌與世界強國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自主品牌處于中低端層次,占全球市場份額不高。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進入周期性低谷,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汽車行業增速下滑有多重原因:
一是經濟下行的影響
二是貿易摩擦的因素
三是前幾年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透支了部分需求
四是汽車產業本身具有的周期性特征
從市場需求看,我國汽車市場從增量需求轉向存量替換的時代。根據多家機構研究,我國汽車市場未來的保有量區間在5.2億-6.5 億輛之間。在未來30 年內,我國汽車年銷量復合增長率為1.5%左右,行業未來增速將明顯下滑,但仍然有足夠需求支撐行業二十年增長的空間,長期成長趨勢依然存在。
從競爭結構看,隨著汽車行業需求從總量向結構特征轉變,我國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將歷經一個長期提升的過程。國產品牌競爭越發激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態勢。
目前,排名前8的企業占國產品牌的整體份額,在2016年為64%,2019年1-5月則升至79%,短短三年間提升了近15個百分點,這個趨勢仍會強化。
從產品形態看,新“四化”是未來汽車產業結構性變革的大勢,也是最重要的趨勢。
一是電動化
。過去5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增速為平均每年107%,遙遙領先于增速為30%-40%的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市場。中國電動車(含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年銷量占全球2019年1-5月總銷量的56%,是第二大市場美國的4倍左右。
未來汽車新能源化有可能成為中國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機會。目前新能源汽車處于行業政策退坡后的調整期,發展面臨一定的困境,電動化的技術路線還在演進過程中,但從長期來看汽車能源動力變革是確定性的趨勢。
二是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汽車智能化成為市場熱點。中國汽車市場智能化步入L2成熟應用階段。同時主機廠、科技公司和出行服務商均在積極投入L3以上的研發。
麥肯錫研究認為,中國可能于十年內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應用。可以預見,智能化將將重新定義汽車,使得汽車行業很大一部分價值從產品轉向服務,從而推動汽車行業發生深刻變革。
三是網聯化
。車企與互聯網企業合力推動汽車智能網聯,中國汽車消費者對互聯功能關注度遠高于德國、美國等市場。根據麥肯錫的一項最新調查,有69%的中國汽車消費者表示,愿意為了更好的車聯網體驗而更改購車品牌,遠高于德國的19%和美國的34%。汽車智能網聯作為工業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場景,給市場帶來無窮的想象力和創新潛力。
四是共享化。共享出行市場近些年來發展迅速,2018年網約車全國的總訂單達到100億單,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共享出行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未來隨著汽車行業的革新和消費市場成熟,共享出行市場有著廣闊的成長空間,共享出行服務價值鏈走向深化,與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趨勢疊加共振。
03
電子信息制造:
5G、芯片、智能物聯到數字世界
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是技術擴散性最強、對先進制造業賦能作用最明顯的領域,政策大力支持、市場景氣度高、多方資本助力,在中長期內持續成為投資熱點。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點子方向是新一代通信網絡(5G)、人工智能、物聯網、高性能集成電路、云計算為代表的高端軟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等
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劃及實施路線圖,。
我國信息技術制造業發展勢頭總體良好,重點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產業投資保持高位,對外貿易增長保持較高水平,新技術創新實現多點突破。與高端裝備制造相比,我國信息技術制造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相對要小。受景氣周期影響,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收呈下降態勢,但行業利潤增速開始趨穩回升。
從信息技術制造的投資邏輯來講,主要圍繞四條主線展開: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
。包括5G通信網絡、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數字經濟的基石,也是未來幾年投資強度較大的領域。
二是軟硬件國產化
。包括芯片、傳感器、光電元器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在中美科技競爭升級的背景下,國內信息產業的供應鏈安全問題突出,基礎軟硬件國產化的緊迫性顯著提高。其中集成電路產業鏈是重點補短板的地方。此外云計算處于景氣周期,高性能服務器市場增長前景看好。
三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信息設備
。包括基礎通信設備、智能制造控制系統、新型工業傳感器、制造物聯設備、智能儀器儀表和檢測設備、制造信息安全保障產品等。基于萬物互聯的趨勢,這是打通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關鍵環節,也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最快的領域。
四是需求驅動的應用
。包括智能終端設備、工業互聯網、智能醫療、智能駕駛、智能物流、金融科技等,是未來應用場景中比較具有成長性的領域,需求增長帶動上下游供應鏈的創新和發展,以及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數字經濟生態。
04
醫療健康制造:
生物技術、創新藥械與智能醫療
醫療健康是另一個投資熱點,包含的細分領域非常廣。單就制造與生產性服務領域,主要是三部分:一是生物科技,二是醫藥制造,三是醫療器械與服務。
宏觀上行業發展圍繞技術驅動、需求驅動和政策驅動三大基本動力展開;微觀上的邏輯主線:提高國產化率、提高質量效率、創新性突破。從市場層面看,醫藥行業一直保持快于GDP的增長。
需求增長一方面來自于人口老齡化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健康意識的改善,我國醫療健康產業規模日益增長,。衛生部數據表明,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
另一方面來自于醫療升級需求帶來的人均消費的提高
。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為6.39%,低于美日水平。美國2017年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重為17.9%,日本2016年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重為10.93%。若同水平發展,則有超過10萬億元的潛在需求待釋放。
從政策層面看,我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受政策影響較大
。近幾年來行業政策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包括醫保控費、一致性評價、兩票制、帶量采購、鼓勵藥械創新、取消藥品加成、分級診療、醫療信息化、健康大數據、提高設備國產化率、推動互聯網+醫療等等。
其基本出發點是著眼于解決醫療健康領域的痛點問題,包括優化供給結構、降低成本、鼓勵創新等,從中長期看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在政策引導下,傳統模式下的藥械企業受到抑制,創新藥、高性能醫療器械和數字醫療景氣度提升。
從技術層面看,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材料技術交叉共振,推動醫療健康行業創新方興未艾。在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組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細胞免疫、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科學技術蓬勃發展,催生了許多新興產品、服務乃至新業態,如生物醫藥、基因測序、CAR-T、分子診斷、單抗等腫瘤藥等。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醫療結合,也迸發出許多新的應用,如醫療機器人、智能影像診斷、醫療信息化、AI+醫療等。
材料技術的突破對醫療健康產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既包括傳統的金屬材料、可降解材料、復合材料等在工藝和功能上的創新突破,也包括新材料如生物傳感、碳纖維、納米材料等在醫療器械和診斷領域應用。
此外3D打印技術對醫療器械制造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目前醫療領域應用占3D打印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二。業界預測,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十年后3D打印有望成為主流的醫療器械制造技術。
驅動成為醫療健康制造的主要趨勢,其中生物技術、創新藥、高性能醫療器械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創新方向。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