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論中美貿易談判取得什么樣的成果,都將難以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對于中國經濟來說,2018年將成為類似于2008年的分水嶺;2018年的某些舉動,將會觸發一系列影響未來10年的巨變
■ 如今,上海中心大廈已經在陸家嘴挺立了10年,新的世界高度即將落成,中美貿易戰恰巧也試圖掀起血雨腥風,此時,政策出現轉向的苗頭,值得高度重視
■ 對于過去這10年,經濟學家周其仁一個著名的概括是“水大魚大”。但記者初步整理的數據顯示,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當返程車隊從東長安街駛上東二環時,不知道車上的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有沒有注意到,他左前方兩公里處那棟高聳的建筑已經進入施工的收尾階段。那是北京的最高建筑“中國尊”,在全球所有在建已建高樓中以528米的高度排名第十。
姆努欽剛剛結束一場事關中美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未來走向的談判。如果他是滿意而歸的話,“中國尊”在他眼中是用來熱情待客的巨大酒杯;如果他失落而去,“中國尊”則可能會變成中國人傲立天地間不可冒犯的尊嚴。
而不管他是滿意而歸還是失落而去,中國經濟都可能會在2018年觸發一系列影響未來10年的巨變;即將于2018年10月11日竣工的“中國尊”,則可能成為這一系列巨變的見證者乃至隱喻。
中美貿易戰:
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姆努欽是受美國總統特朗普委托,率領美方代表團到北京和中國方面進行貿易談判的。
姆努欽此行不遠萬里,其團隊也堪稱空前豪華。在中國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員的印象里,自從1979年美國單方面宣布對中國7大類出口紡織品實行限額、當代中美貿易摩擦帷幕拉開至今,近40年來,從未有哪次中美貿易爭端,美方向中國派出如此陣容的談判代表團。他說,“在美國與其它國家的雙邊貿易爭端中,這般陣容的代表團也堪稱史無前例。”
雙方的談判是在5月3、4日展開的。而此前不久,即4月28日上午,中國方面還專門召開了一個“2018中國與世界思想對話會”,邀請包括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及中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寧高寧、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內的嘉賓,就各自熟悉的領域向外方嘉賓做闡釋,從而“讓世界更好地、正確地理解中國”。
對話會上,當主持人問到,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和政治局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最關心的當前的經濟問題是什么時,楊偉民幾乎脫口而出:中美貿易。
中美雙方為何都如此重視本次的貿易摩擦?毫無疑問,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這個問題上控制不好的話,它很可能就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于中國來說,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本來就成為了這兩年來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中美貿易爭端斜刺里殺出,這就好比一個人在高速路上邊開車邊換輪胎,結果另外一個輪胎被人打了一個冷槍,如果打中了、打破了,其后果可想而知。
美國雖然經濟復蘇勢頭很好,在發動貿易戰之前也做了很精密的算計,但美國股市還是很快蒸發了近萬億美元的市值。畢竟,美國股市已經走過了長達10年的牛市,美聯儲縮表、加息本就已讓其險象環生,貿易戰無異于在其辛辛苦苦爬坡、剛好爬到懸崖邊上的時候猛推了一把。
更何況,數十年的全球化,已經讓中美經濟充分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貿易戰可以殺敵一千,但必然自損八百。基于此,中方發言人在這個事件中很喜歡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警告美國。雖然這個說法美國人不一定懂,也被調侃“石頭都被你們搬光了”,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貿易沖突可能會帶來什么具體影響,各方的分析、推演已經連篇累牘了。
現在,雙方收起沖突初期的劍拔弩張,開始走向談判桌,而且是挑起方美國來訪談判,讓大家看到了“炸彈”移除的曙光。
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中美民間都將這次中美接觸稱作“談判”,但中國官方媒體對其卻描述為“就經貿問題交換意見”。這可以被做出兩個不同方向的解讀,一是交換意見不像談判那樣針鋒相對,表達了一種善意;一是只是跟你交換我的意見,你怎么理解都行,我的立場是不可更改的。
結合4月28日那場“對話會”看,大家雖然都是奔著解決問題去的,但雙方又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東西無法改變。
因此,應該對中美貿易爭端的走向保持審慎。
或者說,不管姆努欽是帶著什么樣的心情回到美國,中國都會像它已經宣稱過的那樣,借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更快地對外開放,金融、汽車等等領域將迎來巨變;同時,不管姆努欽帶著怎樣的誠意而來,中美之間的裂痕已經難以彌補。
戒心既起,就算大家談得很好,中國也會進行兩手準備,以防萬一。
本來,不少機構都預測,2018年是新、舊動能的切換年,也就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勒緊褲腰帶,堅決“調結構”,從而給自己調出一個健康的經濟體。
但是,中美貿易爭端爆發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新提出了“持續擴大內需”。而上一次這么提是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提法都是“適度擴大總需求”。大部分人都認為,這體現了決策層以擴大“內需”防范“外需”波動、以強“內政”之本應“外交”之變的新思路。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央行突然降準了。單從調降幅度(1%)看,近10年來僅有2015年4月20日和2008年12月5日兩次可與之持平。
至于降準背景,2015年是大家已經感到天快要塌下來了,2008年則是外面的天已經塌了、家里的天也快塌了。那么,這一次降準幅度為什么比上兩次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的基數比以前大)?雖然有解釋,但恐怕也難以阻止人們浮想聯翩了吧。
從2008到2018:
十年魔咒誰主沉浮?
既然要聯想,就不妨揣度一下,姆努欽瞥見“中國尊”的時候,會不會想起著名的“勞倫斯魔咒”?
“摩天大樓立項之時,是經濟過熱時期;而摩天大樓建成之日,即是經濟衰退之時”,經濟學家勞倫斯的這個論斷,似乎已經被很多案例證實了。那么,2018年會有幸成為例外嗎?
除了“中國尊”,當今世界第一高樓王國大廈,也給勞倫斯那邊加了一個砝碼。這座開工于2014年的1007米摩天大樓,也被預計將于今年完工。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魔咒與“經濟周期十年一輪回”魔咒疊加了。確實,1978年前后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1988年前后日本開啟“失去的十年”,一個“黑色星期一”就令全球投資者錄得三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損失;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前后全球金融危機;2018年……
對于這個魔咒疊加現象,就像對雅瑪人預言的2012世界末日一樣,我們可以不相信,但在2012年或者2018年過去之前,慎重的人不會放松警惕。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防患于未然。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持續擴大內需”和中國央行降準,便屬于立足現在、放眼將來的防患于未然。
記者選擇對所有A股公司10年以來(2008~2018年)的數據進行梳理,也是出于為防患于未然尋找可能的出口。
不可否認的是,2008年已經成為上一輪經濟周期和本輪周期之間的分水嶺。
當時,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數年,在人們的預想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是一個坐實了的輝煌時刻。
這一輝煌時刻起始于10年之前。1998年,中國在香港擊退了索羅斯,然后在2001年搭上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列車。中國經濟再次起飛。到了2007年,大眾就已非常亢奮了:由于A股大牛,中國似乎一夜之間擁有了全世界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最大的鋁業公司中國鋁業、最大的煤炭公司中國神華、最大的地產公司萬科,而中國石油則在剛上市的時候就成為了世界企業史上首個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公司,市值相當于“美孚+微軟+花旗”……
即便如此,人們潛意識里都認為,這僅僅是為2008年輝煌時刻做的鋪墊。然而,2008年剛一開始,便是南方雪災,流連顛沛;接著,汶川地震,地動山搖。總算熬到了8月8日,看著奧運會開幕式、看著金牌榜,善良的人們以為終于熬出頭了,沒想到,先是“三聚氰胺事件”來了個晴空霹靂,接著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到了10月底,上證綜指跌到了1664點,而1年前該指數還在6124點,跌幅超過72%……
正當人們張皇失措的時候,“四萬億”來了。大勢被強行扭轉的路徑清晰可見,“央媽”一詞不脛而走,人們奔走相告,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別害怕,有“央媽”在呢!
那一年,中國還通過了勞動合同法修訂案,這個修訂案在有力地保障了員工權益的同時,也把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制造業從勞動力成本優勢扳到了另外一個軌道,為后來10年的實業衰退埋下了一個伏筆。
還有,那一年大事件太多了,以至于人們不記得有這么一件小事:上海中心大廈落成,以632米的高度成為新的世界第一。
兩年后,它的高度被迪拜哈利法塔超過。巧合的是,哈利法塔落成之時,也是歐債危機爆發之時。
如今,上海中心大廈已經在陸家嘴挺立了10年,新的世界高度即將落成,中美貿易戰恰巧也試圖掀起血雨腥風,此時,政策出現轉向的苗頭,值得高度重視:又一個大潮涌過來了嗎?誰將得利?誰將失意?
十年一輪回:
A股公司該總結總結了
所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尊”沒有盲目追求世界第一甚至中國第一,而中國高層則一直如履薄冰、早有準備,并在近年主動采取了“去杠桿”等手術(盡管2008年政策轉向之前中國也屢屢宏觀調控,但本輪的“拆彈”顯得更加精準、精細、有序)。
似曾相似,卻又似乎大有不同,未來究竟會怎樣走?
所以,記者推出“A股十年”系列報道,梳理2008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的得與失,窺探其10年來的運行軌跡以及這種軌跡與10年前一系列政策之間的關聯,進而試圖推測其在下一個10年中是否處于有利地位。
由于數據浩大、案例繁多、脈絡蕪雜,我們將花費半年以上的時間來進行分析、采訪和研討。現在算是對項目做一個啟動。
對于過去這10年,經濟學家周其仁一個著名的概括是“水大魚大”。但記者初步整理的數據顯示,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水大”是毫無疑問的(20年前,中國M2總量10萬億;10年前,M2總量47萬億,而現在M2已經達到174萬億,二十年來的貨幣總量就增加了16.4倍,十年來貨幣供應增加了2.7倍),但是,“魚大”則未必,尤其是,并不是所有的“魚”都因為水大而變大了。
前文提到的、在10年前成為世界市值最大的5家公司中,有3家市值嚴重縮水,其中中國石油市值蒸發過半,縮水額超過15000億元;中國神華市值也是蒸發近半,縮水額超過3000億元;中國鋁業的市值則干脆蒸發七成,縮水1432億元。
想當年,這些公司風光無限,甚至在全球豪買資產,引起世界驚呼。10年之內,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點,應該是體制、管理等方面的優越感,讓他們在資產價格高企的時候過于樂觀,最終在2011年遇到大宗商品的漫漫熊市,有預測說,2017年到2019年之間,大宗商品將二次下探,其漫漫熊途可能要一直延伸到2030年。
工商銀行曾經獲得世界最大銀行、最賺錢銀行等頭銜,但在過去10年里,其市值僅僅增加不到一成,遠遠落后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
萬科A則錄得1倍左右的市值增加值。除了其自身的創新和開拓能力之外,“四萬億”功不可沒。當年的“四萬億”,改變了舉國轉型消費內需的路徑,重回投資拉動路徑,對基建、房地產是很大的激勵。同為巨型央企的中國建筑,就和那幾個堪稱“市值毀滅高手”的央企相反,獲得了1倍的市值增加值。同是地產企業的華夏幸福,在過去10年則獲得了近千億、超過70倍的市值增加值。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科技類、環保類企業,比如海康威視、三安光電、科大訊飛、復星醫藥、康得新、天齊鋰業、華大基因,都在過去的10年里獲得了不錯的市值增加值或者漲幅。這些企業有借“水”大發的因素,但技術和創新應該是它們迅速長大的核心因素。
那么,如果2018年成為下一個10年經濟發展周期的起點,得到的是否會失去、咸魚是否會翻身呢?
許多人一聽到“政策轉向”,立馬分析起房價暴漲的可能性,但我們想提醒的是,此“內需”非彼“內需”。由于有上次持續擴大內需導致脫實向虛的教訓,本輪的內需刺激應該會對房地產繼續保持高度警惕,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則極有可能成為重點。■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