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10:17 | 來源:未知 | 作者:李維 徐慧瑤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A股鞋企同樣面臨業績困境,以總資產最高的A股鞋企奧康國際(603001SH)為例,其2017年上半年延續了上一年的業績下滑趨勢。其最新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594億元,
|
![]() |
![]() |
![]()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采訪中期業績為由向奧康國際發出了采訪邀約,并在采訪問題中提及奧康國際“高管和客戶之間互相轉換”的現象,并詢問其機制。一位奧康的工作人員表示不方便回答記者的問題,但同時該工作人員在不經意間透露:“之前有這樣的情況,但現在已經在收緊。”
鞋業似乎正在行業退潮期中掙扎,而一些“裸泳者”或許正在漸漸浮出水面。
日前,港股鞋王百麗國際(01880.HK)完成私有化退市,其主席鄧輝曾在2016年年報中稱:近兩三年來,中國實體零售領域持續面臨重重壓力,時尚服裝、鞋類、配飾行業普遍面臨增長乏力、利潤下滑的困難局面。
A股鞋企同樣面臨業績困境,以總資產最高的A股鞋企奧康國際(603001.SH)為例,其2017年上半年延續了上一年的業績下滑趨勢。其最新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5.94億元,同比下降0.49%;凈利潤為1.75億元,同比下降17.25%。
不過更引人注意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獲悉,在奧康國際業績退潮的同時,作為其收入之源的多家大客戶卻有著身份上的蹊蹺——所披露的經銷商股東和奧康國際員工姓名之間存在多處重合的“巧合”。
一位接近奧康國際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奧康國際的部分‘經銷商’團隊如果真的來自上市公司內部,一方面能夠規避相關稅費,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公司有了操縱公司業績的空間。”
經銷商與管理團隊之間是否存在轉換,似乎也讓奧康國際的真實業績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管理團隊轉作經銷商并非不可,但作為上市公司應當按照關聯交易相關標準對信息進行更加詳實的披露。
與高管“重名”的經銷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2017年半年報披露的合并財務報表中按欠款方歸集的期末余額前五名企業中,不少股東姓名和奧康集團管理層的姓名存在高度重合。
這五家企業分別是東莞捷慶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捷慶)、昆明慕萊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慕萊)、貴陽華騰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陽華騰)、西安天有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天有)以及柳州申瑞商貿有限公司(下稱柳州申瑞),期末欠款余額分別為0.86億元、0.66億元、0.64億元、0.51億元和0.51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除昆明慕萊以外,其余四家企業股東均與奧康國際高管“撞名”。此外,上述企業密集注冊于2009年至2010年期間,而其剛好是奧康國際籌備IPO的前夜。
其中,東莞捷慶、西安天有、貴陽華騰這三家企業也曾在奧康國際2016年年報的前五大欠款方名單中出現。另外,2016年年報中排名第一的欠款方為寧波市鄞州奧甬鞋業有限公司(下稱鄞州奧甬),注冊于2014年9月的鄞州奧甬,其股東陶中華同樣也和奧康國際高管“撞名”。
不過,2016年年報期末賬面余額居于首位,欠款0.86億元的鄞州奧甬已經在2017年半年報公布的前五名欠款方中消失。
同時,2016年年報披露的“其他應收款”前五名欠款方中,有劉燕高、朱利勇兩名自然人。據公開資料顯示,劉燕高在2006年時曾任江蘇常熟奧康經理,而朱利勇于2010年為奧康鞋業萬利威德事業部經理。
一位參與過零售業企業上市的投行保代認為,企業管理團隊“出走”創業成為原企業的經銷商的現象在業內并非鮮見,部分公司也會采用該方式來激勵管理團隊。但該現象發生在上市公司時,有關方應當做好適當的信息披露。
“銷售團隊轉做經銷商,或者兩者相互轉換其實并不奇怪,因為工作性質還是一樣的,甚至也可以理解為公司以這種方法來促進去庫存。”上述投行人士表示,“但是公司高管變成大客戶后,是否會構成關聯交易是要打一個問號的,公司層面至少應當做好足夠的信息披露來注明這一情況,否則容易加劇信息的不確定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奧康國際歷年來的公告,并未發現奧康國際曾披露相關的關聯交易。
供應商同樣如此?
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奧康國際與其供應商之間。
招股書和歷年年報顯示,在2010年到2014年長達4年的時間中,廣州市米婭鞋業有限公司(已注銷,下稱廣州米婭)一直是奧康國際的供應商。從招股書來看,廣州米婭在2010年和2011年度,分別占據了奧康國際5.67%和6.62%的外包比重。
同時,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年報中,廣州米婭均是奧康國際預付款項金額前五名的單位,三個年度的預付款項分別為0.29億元、0.39億元和0.69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工商資料得知,廣州米婭注冊于2009年,注冊資本100萬元,股東徐建將、陳信彪分別持股55%和45%。
而一則2009年的新聞則表明,奧康云南公司總經理也名為徐建將。工商資料還顯示,廣州米婭的另一名股東陳信彪同時也是杭州麥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杭州麥淘)的股東,杭州麥淘官方簡介則自稱是隸屬于溫州上市企業奧康國際旗下的子公司,旗下擁有天貓奧康麥淘專賣店。
值得一提的是,奧康國際年報中還曾注明,廣州米婭與本公司關系為“非關聯方”。
此外,到了2015年,年報所披露預付款前五名的單位中出現了一家名為廣州市晨日鞋業有限公司的企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該公司在某大型招聘網站上的簡介中寫道:廣州市晨日鞋業有限公司是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之一,主要從事奧康品牌的皮鞋及皮具設計、開發、制造和分銷。
然而與前文中提到的“客戶”一樣,奧康國際也并未對這些“供應商”進行關聯交易的相關披露。
招股書里的“客戶”之謎
翻閱2012年奧康國際的招股書,也可以發現經銷商和高管的“撞名”巧合屢屢出現。
招股書顯示,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報告期內的前五大客戶包括上海鼎嘉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鼎嘉)、成都福騰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福騰)、杭州源弈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源弈)、寧波市尚榮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尚榮)、浙南總經銷鄭余忠、四川總經銷陳瑞福等公司及自然人。
與前文中情況類似,上述公司的主要注冊時間也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除成都福騰注冊于2010年外,上海鼎嘉、杭州源弈、寧波尚榮的注冊時間均在2009年11月和12月。僅僅一年之后,上述四家新成立的公司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奧康國際招股書中2010年、2011年的前五大客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工商資料顯示于2009年注冊的上海鼎嘉,其法人代表兼股東為孫偉軍。而據奧康國際年報,孫偉軍先后擔任奧康鞋業銷售有限公司銷售管理部總監、公司下屬區域公司總經理、時尚平臺系統負責人等職務,目前為奧康國際的副總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計算發現,根據招股書的數據,2010年,上述四家公司提供的銷售額占總營收比例合計占比12.67%,2011年合計占比13.63%,兩年內分別為奧康國際貢獻了2.8億元和4.04億元的營業收入。
應收款高企
如果將經銷商“內部化”,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將存貨“外掛”于體外,那么與利潤一同攀升的應收賬款,卻是上市公司無法掩蓋的指標。
“如果是這種操作,那么外掛存貨必然會形成較大規模的應收賬款。”一位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
據公開數據顯示,奧康國際2008年到2012年的總營收累計增長了220.2%,然而應收賬款數則從2.2億相應飆升至12.99億元。尤其是在2011年至2012年兩年間,其應收賬款從之前的7.88億突然猛增5億多至12.99億。
“奧康鞋業為了提升業績,在2011、2012年兩年通過向‘經銷商’大量發貨,實現了利潤和市值的快速增長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一位接近奧康鞋業人士分析稱,“由于發貨太猛,其應收賬款的增幅也超過了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而這種漲勢在奧康國際于2012年4月完成IPO后便開始出現“變臉”。從2013年開始,奧康國際應收賬款進入收縮狀態,總營收也在2013年驟然下降19%,凈利潤下降46.57%。
對比同業來看,2013年A股鞋企雖然凈利潤表現不佳,但總營收整體均呈上漲的態勢。時年紅蜻蜓(17.910, -0.08, -0.44%)(603116.SH)總營收同比增長5%,天創時尚(13.080,-0.17, -1.28%)(603608.SH)增長16.88%,哈森股份(20.840, 0.11, 0.53%)(603958.SH)增長10.87%,星期六(9.830, 0.07, 0.72%)(002291.SZ)增長17.52%。
而隨后四年里,一度膨脹的應收賬款卻出現了“縮水”跡象。
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認為:“這樣做很有可能是為了防止應收賬款的泡沫過多,所以選擇放棄2013年利潤,逐步消化庫存,降低應收款。但從數據來看,庫存與應收賬款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截至去年底,奧康國際的“高管”應收賬款仍然占據較大比重。
年報顯示,奧康國際2016年應收賬款總額約為8.08億元。而僅上述存在“內部經銷商”嫌疑的四家企業應收賬款總額就高達3.1億元,占當期應收賬款總額的35.57%。
截至今年6月底,前五大欠款方中除去昆明慕萊以外,其它四家存疑的公司占總應收賬款比例則降至28.69%,體量降為2.52億元。據奧康國際2017年半年報顯示,期末應收賬款總額為8.81億元,較去年底數額又有所增長。
不過其應收賬款周轉率則相對正常,數據顯示,其應收賬款周轉率為4次左右,而同期A股6家鞋企該指標均值也為4次。
對于鞋類經銷模式,一位經營多家知名品牌鞋類的地區經銷商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一般會提前一個季度以上訂貨,比如夏天就會訂冬天的鞋子。到時候先打款,款到了品牌才會發貨。”當記者問及經銷商是否會去品牌方任職時,該經銷商表示“并未聽過這種情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采訪中期業績為由向奧康國際發出了采訪邀約,并在采訪問題中提及奧康國際“高管和客戶之間互相轉換”的現象,并詢問其機制。一位奧康的工作人員表示不方便回答記者的問題,但同時該工作人員在不經意間透露:“之前有這樣的情況,但現在已經在收緊。”
熱門
相關新聞